科学证明,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呈显著相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一般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周累积达到14小时。户外活动的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即便是阴天,户外活动也有视力保护效果。
持续、近距离用眼易诱导近视形成。阅读时,要保持合理近处用眼距离,建议大于30厘米用眼,相对越远对眼睛越好。书写姿势建议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连续用眼20分钟,建议休息远眺几分钟,即“3个20”,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约6米),抬头远眺至少20秒以上。
中小学生正处于眼屈光发育的敏感期,绝大部分近视眼都是在这个时期内发生、发展的。中小学生的视力健康状况和相关眼屈光发育指标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施全过程视力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并确保档案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预防和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发展,尽量避免成为高度近视,让孩子们的视力健康得到持续有效的管理和维护。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屏幕较大且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尽量远距离观看。建议优先顺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观看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厘米(约一臂远),观看手机的距离不小于40厘米。自觉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减少非学习目的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建议0—3岁幼儿尽量不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传统穴位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推拿、穴位按摩,结合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一种按摩疗法。规范的眼保健操,可以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达到刺激神经、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松弛眼部肌肉、缓解眼睛疲劳的目的。
做操时,注意清洁双手,找准穴位,力度到位,以感觉到酸胀感为宜。临床研究表明,与不做眼保健操相比,做眼保健操可以改善主观视疲劳症状,有助于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睡眠对近视发生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正常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的眼睛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会扰乱或中断控制眼球正视化生长过程的调控机制。建议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睡眠时长不低于10小时,初中生不低于9小时,高中生不低于8小时。
建议均衡饮食,少吃甜食、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注意多样化饮食,引导孩子多吃水果蔬菜,摄入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亚麻籽油、葡萄籽油等,还可适量补充鱼油。
护眼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虽然使用之后可以让眼睛变舒服,但目前尚没有相关研究表明眼贴具备防控或者治疗近视的功效。当然任何与健康相关的用品和仪器使用都需要谨慎,以免不当操作造成不良后果。
蓝光是指可见光中能量较高、最接近紫外光线的部分,生活中的蓝光大致可以分为自然蓝光(来源于太阳光)和人造蓝光(来源于电子屏幕、白炽灯、LED灯等人造光源)。目前,防蓝光与改善近视是否有关,尚无科学证据。即使戴了防蓝光眼镜,在过度用眼后,眼睛照样会疲劳干涩、酸胀等。